9月11日,由省科技廳主辦、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承辦的2024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在南京開幕。這是一場星光熠熠的大會。50多位兩院院士及158家境內外高校院所、科創機構代表參會,現場發布2000多項科技成果——它們釋放著科學的魅力、創新的光芒。
這也是一場凝心聚力的對接。1900多家企業的2300余項技術需求亮相,700多家央企、大灣區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參會。眾人心往一處使: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壯大江蘇產業創新的硬核實力,共同推動江蘇成為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
堅持“四個面向”交出厚實答卷
這一天,南京國展中心如同江蘇尖端科技“秀場”。全球首條量產8英寸硅基氮化鎵外延材料與器件、全球首款高分辨率印刷量子點發光QLED顯示屏、全球最大噸位旋挖鉆機、國際首個太空血管組織芯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江蘇交出厚實答卷。
國產超導量子計算機、全腦成像設備、信息高鐵綜合試驗基礎設施、太陽能海水制氫等高度前瞻、大膽探索的科技成果,正在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技術底座。
“雙碳”目標下,氫能是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優選方案。“海水資源豐富且導電性良好,可將海水淡化后作為電解液,或直接電解海水制氫。”南京大學教授李朝升介紹,團隊持續挑戰“電解海水”,未來將開發光照面積大于10平方米、千瓦級太陽能海水制備綠氫裝置。
“針對算力使用門檻高等問題,我們依托信息高鐵綜合試驗基礎設施,研發出智算算力網AI開發平臺,可統籌納管異構、異屬、異域的智算資源,實現全局能用、好用。”中科南京信息高鐵研究院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本次大會專門設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成果區域,8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帶來第三代半導體、合成生物、燃料電池等領域的60余件代表性成果。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電液伺服雙足人形機器人,造型威武、霸氣十足。“我們聯合吉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發出能在室外復雜環境行走的高動態電波雙足類人機器人樣機,打破國外行業壟斷,實現我國電液雙足機器人‘零的突破’。”江蘇集萃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工程師介紹,這款機器人能完成大負載、高可靠性運動,在沙灘、瓦礫、草地等復雜場地行走。目前,該中心還在研究高仿生面部表情及靈巧手系統,結合具身智能模型控制算法,向人形機器人進入生活領域的新階段邁進。
除了人形機器人,數字人服務也日益多樣深入。在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區,兩名“數字人”各自忙碌:“律師”實時解答法律咨詢,“主播”賣力地介紹化妝品。記者請“數字人律師”解釋一下民法典第三十條的內容,很快得到答復。一旁的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司馬華鵬說,數字人的外表、聲音、微表情與真人無異,這些都借助人工智能,完全由電腦采集生成。目前,“數字人律師”已落地全國多個社區,成為人們身邊的免費“法律專家”。
簽約項目全部聚焦新產業新業態
江蘇有18個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全國居首。蘇州高新區的裸眼4K 3D數字化手術顯微鏡、揚州高新區的F50工業級油動直驅多旋翼無人機、連云港高新區的NIDO嬰幼兒顱腦磁共振影像系統……各高新區拿出硬核科技成果,吸引潛在合作者。
“大會為我們爭取高校院所的優質創新資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今早大會開幕之前,我就在會場內轉了好幾圈,既是學習,也是給我們園區企業找機遇。”鹽城國家高新區科技人才局局長石弘如說,“去年通過省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形成20多項合作,為園區新型工業化升級賦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園區近30家企業參會,大部分企業與高校團隊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與國家高新區的對接區一“墻”之隔,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產業創新園區專題對接會座無虛席。聚焦園區產業創新和企業創新主體需求,對接會主辦方——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邀請蘇州工業園區、蘇州相城高新區、蘇州同心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代表座談,分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經驗。
大會設置技術經理人活動專區,開展需求與成果路演,提供技術合同登記咨詢、政策解讀以及技術經理人招募等綜合服務。近60名技術經理人服務團成員,按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合成生物、人工智能6個產業領域方向,組成6個“淘展”小分隊,佩戴“技術經理人服務團”袖章,去高校院所、企業的對接交流區域主動推介服務。在浙江大學的對接交流區,技術經理人尹博文與昆山高新區一家企業的李經理互加微信。該企業生產機械加工設備,希望提高刀具的精度和功能。大會結束后,尹博文將詳細了解企業需求,做好需求與技術之間的橋梁紐帶。
大會上,24個產學研合作重大項目簽約。它們全部聚焦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均屬于江蘇30個技術攻關重點產業領域,其中新興產業占66.7%、未來產業占33.3%。70%的項目集聚在高新區、經開區、產業基地等各類創新園區,彰顯江蘇將專家、技術、成果等各類資源向園區集聚,做強創新“主陣地”。這批項目引聚了高端創新資源。其中,技術聯合研發和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項目14個,聯合共建研究院、實驗室等平臺機構10個;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省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的有13個,與香港城市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大學等境外院校機構合作的有3個。
讓更多科技成果在江蘇落地轉化
一年一度的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留下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雙向奔赴的深深印記。省對外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聯合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20家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成立的“T2+20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創新合作網絡”,誕生于去年9月11日召開的大會。一年來,創新合作網絡在省內舉行多場項目路演和海外人才推介,為江蘇的開放創新生態增添動力。
好文章當持續著墨。本次大會專門舉辦“T2+20國際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信息發布”活動,該創新合作網絡成員單位的18位代表,發布來自英國牛津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院所的45個技術創新合作項目。拓寬合作疆域,激發創新動能,“有基礎、有機制、有隊伍”的江蘇國際技術轉移工作正闊步前行。
大會是對過往產學研合作對接工作的檢閱,更是對今后做好“融合”大文章的推動。
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中,金融無疑提供著強大的“向新力”。近年來,江蘇積極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投向實體經濟和創新領域。截至今年6月,全省主板上市企業348家,全省科創板上市企業110家,全省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超3100億元,“蘇科貸”放款資金規模達942億元。
接下來,如何更好地發揮金融的作用?大會舉辦的“科技金融產品服務發布暨科技企業投融資路演”對接活動中,5家金融機構和3家科技型企業,分別發布針對科技企業的專屬金融產品和關涉下一步發展的融資需求。
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發布的“創新積分貸”產品,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評價標準更綜合的鮮明特色。“過去,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評估依據,主要為企業財務流水。我們基于科技企業行業維度、科技維度、財務維度、價值維度的特征指標,構建機器學習模型,對科技企業信用水平及成長潛力進行評價,疊加投行視角附加指標,綜合計算科技企業創新積分。”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團隊主管王希睿介紹,“這套綜合評價模型依據機器學習和專家經驗,融資評估更合理。”
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表示,江蘇科技系統將秉持“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著力在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建好成果轉移轉化載體、企業主導產學研用合作、營造一流開放創新生態等方面,用心用情提供政策與服務。他還發出盛情邀約:“成果產業化,君到江蘇來!”